说起海上风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海上风机可以将海洋上的风转化为电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如今,海上风电平台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养鱼。在陆丰市碣石镇海面上就有这样一个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它既能产生绿色能源,也是一座“蓝色粮仓”。
9月4日,随着装有波纹龙虾苗的养殖网箱顺利下水,该平台正式建成投运。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5400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陈欣欣陈保良
本期统筹:南小渭
1.既发电又养鱼
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
在一排排迎风而动、化风为宝的风机群中,有一台海上风机与众不同,它被安插在一个钢架纵横的白色长方体平台上。
这就是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由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23年8月开工,总投资2亿元,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
从空中俯瞰,露在海平面之上的是上建平台,由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和养殖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重量约750吨。
海平面之下,是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的网箱主体结构,可容纳养殖水体达6.3万立方米。
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此庞然大物想要在海上“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如何保证其稳如泰山?
针对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海况环境, “伏羲一号”创新应用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桩基桁架式结构,形成强大抗台风能力,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的网箱平台。
为什么要把养鱼和发电放在一起?
传统意义上,海上风电建设需要广阔的海域空间,风电桩基间的间隔较远。但风电机组透水构筑物用海和海底电缆用海一般不会超过风电场海域面积的10%,导致海洋资源利用率不高。
而“伏羲一号”集网箱养殖、光伏和风力发电于一身,可实现海洋资源的立体式开发,使剩余90%的海域空间也能被集约高效地利用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风电场下养鱼不但不会破坏海洋生态,还能助力海洋生物增殖。
“‘伏羲一号’创新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一起养殖。”中广核新能源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陈胜利介绍,“伏羲一号”是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
根据汕尾市规划,“伏羲一号”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200个。投产3年后,随着汕尾后湖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项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将形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陆上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也将同步配套完善,届时总养殖水体预计达到30万立方米,年产量跃升至4500吨,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18万人次,综合年产值约4.5亿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约800个。
时间线继续拉长,投产5年后,汕尾风渔融合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将形成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有力推动周边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预计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级,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万个,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既高效又环保
智能网箱让养鱼更轻松
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的支撑下,仅需几名工作人员就可以轻松养殖上百万条鱼。
相比传统网箱,“伏羲一号”网箱配置应用了绿电供能保障、气水联合投喂、网衣自动清洗、环境监控预警、活鱼保鲜驳运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既保障了整个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科技感满满的“伏羲一号”离不开强大的科研技术支撑,这就不得不提到红海湾实验室。
红海湾实验室的全称为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是由汕尾市在2020年注册成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其既是广东省政府推动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汕尾市与中广核加强产学研融合、开展科技孵化的重要载体。
智能投喂设施、水下机器人、自动洗网机器人……走进红海湾实验室,各种智能装备令人大开眼界,为深远海智能网箱的无人化作业提供了保障。
为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红海湾实验室联合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创新研发了气力水力一体化自动投喂系统。其中,气力投喂系统采用正压空气输送饲料颗粒,水力投喂系统采用海水输送饲料颗粒,可满足深海不同深度养殖对象的需求,饲料计量精准率达99%,饲料破碎率小于1%。
“精准投喂减少了饲料浪费,也避免了残渣沉积造成的污染,保护了海底生态。”红海湾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远程掌握海洋牧场的实时动态?伏羲一号“人工智能+生物特征”深远海养殖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精准感知鱼群状况,利用声呐技术、VR技术、3D模拟等多技术融合展示海洋生态环境要素信息、鱼群形态与行为状态。根据语义分析和专家评价法获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决策集,与养殖网箱执行器进行联动,发出控制动作并可视化,实现海洋牧场实时智能监测管理。
在海水养殖的发展过程中,网箱养殖凭借投资少、产量高、便于管理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藻类生物、未利用鱼饵、鱼类排泄物等附着,常会导致网衣堵塞、水体溶氧量下降、环境恶化等出现。如何更高效地清洗网箱?自动洗网机器人来帮忙!该款机器人采用高压水射流方式,不但能降低对网衣的损伤,还能提高清洗效率,一小时可以清洗900平方米。
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天国表示,未来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平台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新一代科技型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
3.既有硬实力也有软环境
项目投产跑出“加速度”
陆丰市海岸线总长191.86公里,海域面积226450公顷,各项水文条件优良,海洋水文环境优越,拥有丰富且待开发的海洋资源。渔业村达到56个,从业人口10.37万,占汕尾全市渔业人口的70%,具备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良好养殖环境和基础条件。
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近年来,陆丰瞄准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聚焦“兴海强市”这一目标,着力培育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迈出向深蓝进发的全新步伐。当前,陆丰抢跑海洋牧场新赛道,以深耕碧海的担当作为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百千万工程”新的增长极,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伏羲一号”项目从开工到投运仅用了一年时间,而项目从用海申请到审批也仅花了20天。开工当天,该项目同步审批颁发项目不动产证、水域滩涂养殖证,实现“拿海即开工”。
陆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该项目尽快动工建设,汕尾市自然资源局、陆丰市自然资源局紧盯国家行政审批相关政策,透彻研究海洋牧场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3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汕尾将利好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落地建设。
“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很顺利,时间也很快,我们可以将更多心思用在项目建设上。《通知》有很多项利好,为我们助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陆丰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汕尾市自然资源局、陆丰市自然资源局结合《通知》中优化用海审批程序的相关规定,从用海面积、场址选划、报批流程等方面为项目单位出谋划策,并将用海审查与用海审批前公示并联办理,努力将企业等待时间缩减到最小。
“当地税务部门了解到‘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后,便派出专人主动上门送服务、作辅导、讲政策,帮了我们不少忙呢!”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杨经理说。
为服务“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稳步推进,当地税务部门出台“税收服务现代化海洋牧场十条措施”,梳理出涵盖海洋强市等7项集成式改革项目共133条税费优惠政策汇编,并在第一时间成立重点项目涉税事项服务专班上门提供“全生命周期”定制化服务。围绕项目的设立、投产、运营等各环节进行模块化政策辅导,重点讲解数电发票、征纳互动平台以及日常报税操作等内容,还精心制作“涉税事项明白卡”,推送系统操作指引,用专业化、定制化的税务服务助力项目平稳投产,助力耕海牧渔走向深蓝。
双向奔赴更有意义,企业与城市的关系亦如是。中广核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不但投资2亿元建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支持红海湾实验室的建设与申报,还稳步推进汕尾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目前,中广核已在陆丰整体规划布局近1000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包括陆丰核电、后湖海上风电、甲子海上风电等多个代表性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引领打造千亿级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核风光储”新型能源体系。
与此同时,中广核还全力支持陆丰市提升城乡环境风貌,在陆丰市龙山中学、碣石中学开设“中广核白鹭班”,捐赠帮扶经费70万元,为更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项目投运大会上,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表示,将积极发挥优势作用,扎实开展新型海洋牧场装备与现代养殖技术的创新实践,努力在发展海洋牧场智能养殖装备和养殖关键支撑技术方面闯出新路、率先示范,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现场直击
风浪越大鱼越贵
“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作响,一艘艘鱼苗船向着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起航。船上承载的不仅是一箱箱优质的鱼苗,更是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印记。9月4日上午,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
报备检查人数、佩戴安全装备、做好安全设施……在开船前,渔船负责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工作,确保每个船员都做好安全措施。
“我们从码头这边过去一般要一个多小时,平时的工作就是负责运输相关工作人员过去。”据负责出海运输的老师傅介绍,“伏羲一号”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他们平时出海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片海,平时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这艘船。记者在船上看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肉食,还有相对简陋的卧室和卫生间。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这件新鲜事特别让人兴奋,也在某种意义上应验了那句老话——“风浪越大鱼越贵”。“伏羲一号”总投资2亿元,投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其后续发酵的经济效应也非常值得期待。
走进“伏羲一号”平台,我们可以在脚下看到网状结构,沿着平台楼梯往上走,可以看到一排排风车机组在蔚蓝大海上迎风转动,场面相当壮观。其整体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
站在平台顶端,大家能够看到“伏羲一号”旁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其容量为50千瓦,周围则是成规模布置的5.5兆瓦的风机。它们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10倍,远看这些风机虽然“身材娇小”,但它们与平台楼顶18千瓦的光伏发电板组合就可以为整个平台的日常供电。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养殖平台在太阳能发电不足的情况下还需要依赖柴油发电机组,“伏羲一号”能够实现100%绿色用能。
在灿烂的阳光下, 一只只色泽鲜明的波纹龙虾显得格外亮眼。现场工作人员将一箱箱波纹龙虾从船上运出,有一些龙虾差不多有两个巴掌大,这些优质虾苗从高空缓缓降落,伴随渔网落水回归自然。
为什么要在“伏羲一号”养殖波纹龙虾?一方面,这里的海域水质好、水流强、病原体存活率较低,同时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条件适合,有利于提高波纹龙虾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另一方面,“伏羲一号”平台配置智能渔业设备,开展精细化养殖管理,波纹龙虾生活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肉质更加紧实,品质也更佳。
波纹龙虾怎么养?汕尾有自己的方法。“伏羲一号”将采用接力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国内外养殖资源优势。
据了解,虾苗首先在越南进行孵化并标粗至100克左右,然后将其运输至汕尾海域,利用“伏羲一号”养殖网箱进行接力养殖,直至达到400—500克左右的上市规格,养殖周期大约为8个月。养殖平台设计为创新式的立体挂笼养殖模式,通过多层挂笼增加养殖面积,最大程度利用好桁架式养殖平台空间,不仅有效推进波纹龙虾养殖的规模化,也为全国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下一阶段,我们将开展饲养鱼种的选型和海域环境的监测,最终优选适合汕尾海域的鱼品。”红海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冯茹鸣说。
在“伏羲一号”平台上,我们看到一间间的卧室,还有做饭的厨房等,简陋环境里住着一群敬业的“海上战士”。他们负责平台日常的管理运营,天天跟这片海打交道,跟发电风机做朋友。项目的推进为他们创造了就业岗位,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守护汕尾这块“蓝宝石”,这无疑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也是汕尾“百千万工程”切实惠民利民的真实印记。
随着“伏羲一号”示范效应的显现配资杠杆10倍,一幅“蓝色经济崛起示范区”的壮丽画卷正在海上波澜壮阔地展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门户网站观点